导航栏

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实验报告)

2024-09-04

行为金融学是怎么回事?

行为金融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这门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的新兴的金融学分支。将人的行为研究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在经济学界是累见不鲜的事情。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方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

这就是所谓的 “阿莱悖论” ,它违反了之前的优势性和恒定性,在相同的本质和不同的描述下,大众选择的结果产生了差异。 同比率效应 指的是,如果两种方案发生的概率 同比例的减少,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为及其市场影响研究内容简介

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聚焦于基金行为及其对市场的影响。自股市起步以来,散户占据主导,市场波动频繁。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的缺失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而基金的发展被认为是关键。近十年,基金已成为市场重要力量。该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为及其市场影响》深入探究了基金的羊群行为和反馈交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汤大杰的著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为及其市场影响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基金行业动态与市场效应的重要书籍。这本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国际标准书号为9787505873391。它在2008年8月1日首次发行,是第一版,共包含226页的内容。

该研究专著《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的核心内容聚焦于探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市场动态,特别是探寻市场异常波动背后投资者的独特交易模式。首先,书中详细剖析了交易者的行为特性及其在市场中产生的连锁反应,揭示了这些行为如何塑造市场的波动趋势。

本文将关注中国证券市场的独特环境,深入探讨投资者过度自信这一关键行为对市场动态的影响。首先,我们将基于已有的理论框架,对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理论内涵进行系统阐述,揭示其潜在的证券市场效应。这一部分将为我们理解投资者决策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是什么?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如下:基础理论不同。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石是投资者的理性和市场有效性假说,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是趋利的。即通过“套利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等在资本市场求得受益最大化。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 披露的不充分, 以及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人们对上述假设成立的条件并不满足。因此市场竞争是非有效的, 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另一理论基础。两者决策的风险测量方法不同 金融市场风险的测量, 就是测量由市场因素不利变化所导致的金融资产价值损失。

行为金融学提倡的是用非理性来获利,更多研究非理性的状态,而不是通过长期持股、企业价值实现来盈利。